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这样“过节”!

紫君 紫金山观察 2024-04-12



五月五,过端午。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始终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历久弥新。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早已深深根植民间,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正所谓文化兴,国运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多年来,我市通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表达,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01“传”下去,“活”起来

临近端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南京风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堡程一如往年,构思制作了新一年度的端午节雕版水印作品。“我将‘安康’二字刻于木板,把墨汁扫向版面,覆上宣纸,用棕擦擦出字样,再配以谐音‘福禄’的葫芦图形,寓意平安、顺利。”说着,张堡程举起作品,小心翼翼地装进木质相框,一脸满意。


非遗水印


在他工作台的一角,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看到了另一件端午节作品。红色的卡通龙舟,底部配以浅蓝的波浪,龙舟身上还“背”着4只不同表情的迷你粽子,甚是有趣。张堡程介绍,该作品采用了半印半画的技艺,将端午相关图形元素用简笔画的方式全部浓缩进一幅画中。“这种色彩明亮的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张堡程感慨,雕版水印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在印刷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因此,他选择在各类节日氛围下推出特色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立项人俞晨作品。受访者供图


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必须持续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在我市鼓楼区,近年来整合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共推进100项非遗项目、48位区级非遗传承人与传统文化、时尚潮流相融合,贴近市场需求不定期举办非遗市集,为消费者带来白局、剪纸、绳结、面塑等国潮消费新体验,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区内企业江苏福佑专注非遗手工艺品创新研发,还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


用丝线布料制作成五彩的粽子挂件。图片来源:秦淮·非遗馆

在秦淮区,“秦淮·非遗馆”今年为亲子家庭特别推出了端午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用丝线布料制作成五彩的粽子挂件、用五色彩绳编制手环给孩子佩戴、邀请绳结非遗传承人指导孩子制作五彩斑斓的鸭蛋兜……各式各样的“非遗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迅速引领消费市场新潮流。


02“跟”得上,“潮”起来

翠绿的粽叶一翻一折,在手心凹出“小三角”,将莹润的糯米一勺一勺填入,最后封口系绳,不多时,一只圆鼓鼓的粽子就出现在毕汝珍手心。而她旁边,几个小朋友有学有样,一圈圈给手中的小粽子绕上红绳。


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南农大社区组织开展“迎端午”活动。街道供图

毕汝珍是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南农大社区的居民志愿者。今年,应社区邀约,她又一次参加社区举行的“迎端午”活动,当起了包粽子、制香囊的“指导员”。南农大社区党总支书记县文琴说,在端午前夕举行文化活动,社区已坚持了6年,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包粽子、制香囊等活动,增加浓浓“节味”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



无独有偶。在建邺区双闸街道升荣社区“夕学堂”老年大学端午课堂,琳琅满目的各色粽子中,一只螃蟹粽“杀出重围”。其造型酷似螃蟹,内包有蟹肉蛋黄,口感“糯唧唧”,被不少年轻人追捧。该课堂联动社区内部资源,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日下午,雨花街道南站社区以“话乡音”为主题,邀请各族群众围炉煮茶、共话家乡端午文化。社区党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退休教授王仕军作为山东高密人,现场讲起了家乡的端午传统,大家兴趣盎然地围坐在一起,包扎艾草菖蒲、挂上艾草香囊。“南站社区是一个全新社区,1.2万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还有148名少数民族居民,这样的社区更需要通过传统文化形成凝聚力。”社区相关负责人李段霞介绍,类似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社区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南站社区的大都荟幼儿园,更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南站幼教集团园长徐锦玲说,幼儿园在楼顶“开垦”了一片800平方米的农田,带着孩子种植水稻、水八仙等。幼教集团800多个孩子,每逢佳节都会专门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办学宗旨是‘做有善根的中国人’,这个‘善根’,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程桥街道金庄社区举办端午节游园会,小朋友现场体验艾草香囊DIY。通讯员 汤永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传统文化体验不仅走入社区、学校,更在当代有了更鲜活的表现形式。紫君走访发现,在年轻群体中,“迎端午”逐渐有了“新潮流”。


镇江路副食品市场附近,艾草、菖蒲受欢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今年的艾草,我来买!”20日下午,家住鼓楼区的市民黄瑶在外卖软件上下单了一束“艾草花束”,准备挂在家门口。黄瑶说,过去,每年端午前都是奶奶去菜场买艾草,今年,她主动“揽活儿”,下单了一把“精致风”艾草。

紫君搜索各大平台软件看到,临近端午,不少商家纷纷推出“艾草花束”成品以及制作材料包,大多以艾草、菖蒲、柚叶等为主要花材,配上葫芦、扫帚、五彩绳、香囊等寓意吉祥祝福的挂件,以及题有“端午安康”等的祈福卡等,一束“艾草花束”售价几十元到上百元。一家名为“独角兽花礼店”的花店负责人透露,早在一周前,门店就推出了艾草花束、端午车挂等端午节令产品,有时候一天能卖出30多单,前来询单、下单的几乎都是年轻人。


03做品牌,“创”未来

我市各区还纷纷尝试结合传统文化与地域特征,持续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文化精品与品牌栏目,助力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有温度。


昨天,2023响堂栀子花大会正式开幕,吸引众多市民来此游玩、赏花。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昨天,2023响堂栀子花大会开幕,以“山谷里的约定”为主题,共推出1个开幕式、2个特色展、3场歌会、若干特色民俗体验等系列活动,将持续至8月份。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扎艾草花束……活动当天,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就各自领域研究和实践分享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响堂大马营,特色市集和端午民俗体验区吸引了不少市民朋友体验传统习俗。作为“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传承基地,响堂栀子花这个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物产和文化IP,已经“绽放”近40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秦淮礼物推出的端午节特色粽子香包。秦淮礼物供图

20日下午,夫子庙景区的秦淮礼物店内,一串绿色的小香包在柜台上新后,被一抢而空。这串香包是可爱的粽子形状,其中一面设计成“小状元”卡通人物,另一面则配有“一举高‘粽’”的文案。“家里小孩今年中考,看到这个端午香囊上的文字和图案,十分贴合我们的需求。”来自山东的游客张怡告诉紫君,他带着中考后的儿子来南京旅游,在夫子庙看到这款粽子香包后,立马下单购买了两个。

“这是我们结合今年端午节,与秦淮礼物店的‘小状元’IP推出的端午特色文创。”南京夫子庙状元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南洋介绍,“小状元”是秦淮礼物的特色IP,每年各个传统节日,公司都会结合“小状元”出新不同的文创产品,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


秦淮礼物夫子庙景区总店。景区供图

目前,秦淮礼物正在筹备第3家直营店“熙南礼”。除了夫子庙景区的总店,秦淮礼物店目前在南京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玄武湖共有2家直营店,同时,在牛首山、红山森林动物园、汤山矿坑公园和雨花台景区开设了4家联营店。“将店铺开设到其他景区,也是为了打响‘秦淮礼物’的知名度,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游客能从南京带走独特的回忆。”惠南洋介绍,而将城南烟火气与文化创意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其新打造的1处社区活动中心、1处综合控制中心、2处非遗文创工作室、2处学习空间、2处特色民宿、近10处小型商铺,成了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融共促的网红打卡地,多元共生下还激活了片区内生的无限魅力。近期,区内端午节特色活动也在有声有色地开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更快、更广泛地将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每年端午前后,南京龙舟公开赛都在八卦洲举行。主办方供图



古语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移风易俗,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实实在在惠及人民群众,赋彩经济社会进步,助推城市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南京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紫金山观察:南京日报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时政公号)



往期精彩回顾



这场盛宴,只等你来!

焕新!瞄准“第一梯队”

来这里,“博”览特色!

三增长!南京“麦”向丰收

行动计划发布!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动员部署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朱旖旎 于洁尘 王婷婷 肖凡 田诗雨 邓露洁 卫凌云 鲁舒婷(通讯员 孙蓉 黄雯婷 颜珊珊 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成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